在现代建筑中,空调系统是能耗大户,其用电高峰与城市用电高峰重叠,给电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冰蓄冷技术应用于空调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电力负荷的移峰填谷,同时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成本。此外,合理的应用与优化策略还可以提高空调系统的性能和舒适度。本文将详细探讨冰蓄冷技术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方式和优化策略。
工作原理
全量蓄冷模式是指在夜间等电力低谷时段,利用制冷机将空调系统所需的全部冷量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制冷机停止运行,完全依靠蓄冷装置释放冷量来满足空调系统的需求。这种模式对蓄冷装置的蓄冷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足够大的蓄冷量来支撑整个空调系统在高峰时段的运行。例如,对于一个大型商业建筑的空调系统,如果采用全量蓄冷模式,需要根据建筑的冷负荷需求和峰谷电价时段的时长,设计合适容量的蓄冷槽和制冷机。
适用场景
全量蓄冷模式适用于峰谷电价差较大且空调系统负荷相对稳定的场合。例如,一些办公建筑,其上班时间固定,空调使用时间和负荷相对规律。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全量蓄冷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夜间低价电进行蓄冷,最大限度地节省电费。同时,对于一些对电网冲击限制要求较高的区域,全量蓄冷模式可以有效减少高峰时段的电力负荷,减轻电网负担。
工作原理
部分蓄冷模式是在电力低谷时段,制冷机只制取部分空调系统所需的冷量,其余部分冷量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由制冷机和蓄冷装置共同提供。这种模式下,蓄冷装置的容量可以相对较小,降低了初投资成本。在白天运行时,根据实际冷负荷需求,控制系统合理分配制冷机和蓄冷装置的供冷比例。例如,在一个综合性商业建筑中,空调系统在白天不同时段的负荷变化较大,部分蓄冷模式可以根据负荷变化灵活调整供冷方式,提高系统的适应性。
适用场景
部分蓄冷模式适用于空调负荷变化较大、峰谷电价差适中的情况。比如商场、酒店等商业建筑,其客流量和空调需求在一天内有明显的波动。通过采用部分蓄冷模式,可以在满足不同时段冷负荷需求的同时,利用蓄冷装置在高峰电价时段分担一部分冷量供应,降低运行成本。而且这种模式对电网的削峰填谷效果也较为明显。
负荷预测与分析
准确的冷负荷预测是优化蓄冷装置容量的基础。通过对建筑的功能、使用时间、人员密度、气象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冷负荷预测模型。例如,对于办公建筑,可以根据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不同使用模式、季节变化等因素,预测不同时段的冷负荷。根据预测结果,结合峰谷电价时段和冰蓄冷系统的运行模式,确定合适的蓄冷装置容量,避免容量过大造成投资浪费或容量过小无法满足需求。
蓄冷率的选择
蓄冷率是指蓄冷装置储存的冷量与空调系统设计日总冷量的比值。选择合适的蓄冷率对于系统优化至关重要。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运行模式下,蓄冷率有所不同。在全量蓄冷模式下,蓄冷率接近 100%;而在部分蓄冷模式下,蓄冷率一般在 30% - 70% 之间。通过对不同蓄冷率下系统的经济性和性能进行分析,如计算投资回收期、电费节省情况和系统运行效率等,选择最优的蓄冷率。
智能控制算法
采用智能控制算法可以提高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灵活性。例如,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算法可以根据冷负荷的模糊信息(如大、中、小负荷)、电价时段、蓄冷装置的蓄冷量等因素,动态调整制冷机和蓄冷装置的运行状态。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则可以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学习,预测冷负荷变化和系统的最佳运行策略。这些智能控制算法能够更好地适应空调系统的复杂工况,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多目标优化控制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控制需要考虑多个目标,如电费最小化、舒适度最大化、设备寿命延长等。通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同时优化系统的多个性能指标。例如,在满足室内舒适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制冷机的启停时间、蓄冷装置的释冷速度等参数,实现电费的最小化和设备的合理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与变频技术结合
将冰蓄冷技术与变频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在制冷机和水泵等设备上采用变频技术,根据实际冷负荷和系统运行状态,动态调整设备的转速。在蓄冷过程中,当蓄冷量接近目标值时,可以降低制冷机的频率,减少能耗。在释冷过程中,根据用户侧冷负荷的变化,调整水泵的转速,保证合适的冷媒流量,提高释冷效率。
与热回收技术结合
在一些空调系统中,还可以结合热回收技术。例如,在制冷机的冷凝器侧设置热回收装置,将制冷过程中排放的废热回收利用,用于加热生活热水或其他需要热能的地方。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冷、热的协同优化。
冰蓄冷技术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节能和移峰填谷效果。通过选择合适的应用方式,如全量蓄冷模式或部分蓄冷模式,并采用容量优化、控制系统优化和与其他节能技术结合等优化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性能和经济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冰蓄冷技术在空调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成熟,为建筑节能和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做出更大的贡献。